淺談混凝土質量通病的防治
來源:拓泰重工機械 時間: 2015-06-28
摘要:混凝土在現代工程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混凝土工程施工時,經常出現一些較為普遍的質量通病,這些質量通病很難根除,只能在施工過程中針對病因進行防治。本文就常見的質量通病的產生原因和防治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混凝土;質量;通病;
防治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帶普遍性的質量通病,影響結構的安全和建筑物的使用。如何大限度的消除質量通病,結構安全和建筑物使用壽命,是工程施工管理人員必須掌握的,本文就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對混凝土工程的質量通病的產生和防治進行探討。
蜂窩現象
混凝土結構局部出現疏松、砂漿少、石子顆粒多、石子顆粒之間形成空隙狀類似蜂窩狀的窟窿。
產生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計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子多,或含砂率用水量偏高、砂石自然級配差、水泥用量少、水泥細顆粒無法對粗集料進行密實填充導致混凝土離析無法良好膠結;
(2)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未拌合均勻,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或過振離析;
(3)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未設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析;
(4)混凝土運輸距離遠,又未采取復拌措施;
(5)混凝土為分層下料,振搗不實,或漏振,或振搗時間不夠,或過振離析;
(6)模板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
(7)鋼筋較密,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
(8)基礎、柱、墻根部未稍加間歇就繼續灌上層混凝土。
防治的措施
認真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做到計量準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合適;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2m應設串筒或溜槽:澆灌應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模板縫應堵塞嚴密,澆灌中,應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墻根部應在下部澆完間歇沉實后再澆上部混凝土。混凝土運輸距離太遠應采取復拌措施,采用混凝土攪拌車運輸或料運至現場后倒入鐵槽進行人工復拌均勻。
頁面版權備注
本文版權歸 拓泰重工機械 所有;本文共被查閱 2547 次。
未經授權,禁止任何站點鏡像、采集、或復制本站內容,違者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到底!